盡管對于基站建設還有諸多難點,但5G商用的到來,依然給人們的未來帶來無限可能。“4G改變生活,5G改變社會”,4G的發展,由此衍生出移動支付、共享經濟等各種場景,給中國老百姓的生活帶來天翻地覆的變化。
5G具有高帶寬、低時延、廣連接等優勢, 未來將與諸多垂直行業進行深度融合。此前,華為發布《5G時代十大應用場景白皮書》, 探討最能體現5G能力的十大應用場景分別是云VR/AR、車聯網、智能制造、智慧能源、無線醫療、無線家庭娛樂、聯網無人機、社交網絡、個人AI輔助、智慧城市。
在今年3月的博鰲論壇上,工信部部長苗圩也對5G的場景應用做了一番暢想,認為20%將用于人和人之間通訊,80%可能用于物與物之間通訊,也就是移動物聯網領域。10年前,中國就開始布局物聯網,但時至今日依然沒有取得突破性進展,5G的到來,是否會成為中國物聯網發展的一陣東風?
“物聯網的戰略方向是對的,只是當時的重點很多放在傳感網上了,主要解決的是可感知可連接,但沒有通用網絡的支持,這種傳感都是碎片化的。”此外,其他的技術沒有跟上,比如數據處理的能力,人工智能技術等,都還是星星之火,在各自領域發力,很難形成燎原之勢。而現在各方面條件準備充分,5G的發展階段又正好切合了整體的發展要求,發展物聯網或許正當其時。“但這并不是說技術成熟了,可能仍有一些地方需要努力。”
未來5G商用要形成規模,首先需要國家做好總體的戰略布局和引導,尤其是要優化政策環境,支持創新。其次,要確立基本規則,大家共同遵守,一視同仁,避免惡性競爭。智能互聯網,是移動互聯、智能感應、大數據和智能學習等共同形成的一個新的能力,移動互聯是它的基礎,沒有移動互聯,物聯網所有的能力就沒法發揮出來。
應用場景不足,終端產品還未形成量產規模,5G商用或將在一段時間內面臨“先有雞還是先有蛋”的難題。但項立剛認為并不需要擔心這個問題,有了網絡就會有人基于網絡開展各項業務,不必急于一時。